【謹防陰暑傷人】
文章分類:中醫養生
你也會想看的:夏季該怎樣減輕流鼻血
中暑是夏令季節常見病,中醫學認為,傷暑有陰、陽之分,“動而得之者為陽暑”,我們平時所指的中暑大多指此。患者多因在烈日下勞作或長途行走,或長時間處在高溫、通風不良、濕度較高的環境下而引發。人們對“陽暑”的預防較為重視,但對“陰暑”往往認識不足,正如《時病論》所說:“暑熱逼人者,畏而可避,可避者犯之者少。陰寒襲人者,快而莫知。莫知則犯之者多,故病暑者,陰暑居其八九。”
“陰暑”發病多是因為夏日過於避熱貪涼引起,即所謂“靜而得之者為陰暑”。如夜間露宿室外,或坐臥於陰寒潮濕之地,或乘涼時間過長,或運動勞作後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,或大量喝冷水或冰鎮飲料,或睡眠時被電扇強風對吹,均可導致風、寒、濕邪侵襲機體而引發“陰暑”。明代大醫張景嶽指出:“陰暑者,因暑而受寒者也……故名陰暑。”換而言之,“陰暑”的致病原因不單純是暑邪,而兼有寒和濕。因濕邪黏滯,故“陰暑”病程比較長,不像“陽暑”那樣發病急驟且病勢重。現代醫學認為,在炎熱的氣候條件下,人體新陳代謝旺盛,體力消耗大,抵抗力減弱,當遇到氣候突然轉涼或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後,病原微生物就會乘虛而入,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嘔吐腹瀉,甚至造成口眼歪斜、誘發中風及半身癱瘓等“陰暑”病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