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立春風俗的歷史沿革和意義】
文章分類:中醫養生
你也會想看的:這樣用護發素才正確
“立春”位居二十四節氣之首,是重要的歲時節日。我國3000年前就有迎“春”儀式,“立春”特有的民俗風情和文化內涵相當豐富。而且不光漢族重視“立春”,一些少數民族也過這一歲時節日,比如白族稱“立春”日為“催春節”,侗族在“立春”這天有扮演春牛舞的活動等。
自秦代以來,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。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,而在自然界、在人們的心目中,春是溫暖,鳥語花香;春是生長,耕耘播種。
時至立春,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瞭,太陽暖瞭。氣溫、日照、降雨,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,趨於上升或增多。小春作物長勢加快,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,應該及時澆灌追肥,促進生長。農諺提醒人們“立春雨水到,早起晚睡覺”大春備耕也開始瞭。雖然立瞭春,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"白雪卻嫌春色晚,故穿庭樹作飛花"的景象。這些氣候特點,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