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醫裡的寒熱體質如何分辨】
文章分類:中醫養生
你也會想看的:【哪些食物最好別放冰箱】
在中醫體質中,中醫將人們的體質大致分為寒熱體質。擁有不同體質的人群,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養生方來保健身體。那麼,寒熱體質之間該如何正確區別呢?下文做瞭詳細解讀。
經常口幹口苦、嗓子疼、大便幹的人,多屬於偏熱體質;經常手腳冰涼、怕冷、大便稀溏的人,多為偏寒體質。寒熱本是物理現象,中醫將溫度概念借用來說明體質,是因為中醫學有“氣”的概念。中醫認為,人體內的氣處於不同狀態,外部就會表現為寒或熱,具體來講,“氣不足則生寒,氣有餘則生火”。
這很容易理解,比如一個容器中有一團密閉的氣體,那麼氣體分子越多,就越會相互碰撞,使溫度升高而表現為熱;相反,分子越稀疏,溫度也就越降低而表現為寒。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就知道調節寒熱從根本上是要調節氣的虛實,而不是單純地見寒用熱藥,見熱用涼藥。
進入隆冬季節,體質虛寒的人常感到舒展不開,後背怕涼,一般人會首先想到附子、幹薑、肉桂這些辛溫燥烈的藥物,吃完身體很快就溫暖瞭。可這種溫熱作用卻往往不持久,這是因為機體的氣不足,相當於“燃料”不足。附子等藥物僅起到點火的作用,當時是暖和,但燃料燒完以後就沒辦法瞭。所以想從根本上解決虛寒體質,應該是以補氣為主,增加機體的“燃料”。比如補氣常用的四君子湯,黨參、白術、茯苓、甘草這些藥性平和的藥物,似乎不能點燃身體裡的火,但這才是真正的王道藥物,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體內“燃料”不足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