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治療中風後遺癥 針刺頭穴療效好】
張老認為導致中風的主要病因是風、痰、瘀等內生之邪。其病機是肝腎陰虧,水不涵木,肝風妄動;飲食不節,恣食厚味,痰濁內生,上擾清竅;氣機失調,氣滯而血運不暢,或氣虛推動無力,日久血瘀,痹阻腦絡。
張老治療中風後遺癥,以針刺患側大腦頭皮運動及感覺區為主,以整體辨證為原則,結合局部與循經辨證進行取穴:頭皮針運動區(即頂顳前斜線)位於頭部側面,頭頂至頭顳部,自前神聰穴起至懸厘穴的連線,將全穴線分為5等分(上1/5主下肢癱瘓、中2/5主上肢癱瘓、下1/5主面癱),張老一般選取上1/5和中2/5兩段運動線區;頭皮針感覺區(即頂顳後斜線)在頭部側面,頭頂至頭顳部,位於運動區之後,與之相距1.5寸,自百會穴起至曲鬢穴的連線,亦將全穴線分為5等分(上1/5主下肢感覺異常、中2/5主上肢感覺異常、下1/5主面部感覺異常),張老一般選取上1/5和中2/5兩段感覺線區。據上運動障礙取運動區,感覺障礙取感覺區,同時患運動及感覺障礙,則取運動及感覺區。具體操作方法:常規消毒,暴露頭皮,分開相應局部頭發,取0.30×40mm的毫針快速平刺入頭皮下,沿皮下推進至帽狀腱膜下層,當刺手的指下感到不松不緊而有吸針感時,然後用右手快速捻轉2分鐘,捻轉速度為150~250次/分鐘,並用另一手同時循揉頭皮運動及感覺區的周圍經絡區,以促使氣至病所,留針期間行針1~3次,同時讓患者主動運動患肢及主動感知患側軀體,以加強針刺得氣感與臨床療效。體針一般取百會、廉泉、天突及患側肩髃、肩髎、曲池、合谷、環跳、風市、陽陵泉、太溪、昆侖、太沖等。體針各穴行平補平瀉,一般留針30分鐘。針刺一般隔日1次,1個月為1療程,中間休息1周再繼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