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立秋有哪些風俗習慣 盤點立秋的傳統習俗】
文章分類:中醫養生
你也會想看的:【日輪花】
立秋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,每年8月7、8或9日立秋。“秋”就是指暑去涼來,意味著秋天的開始。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,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,這與人們關註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系。立秋有哪些風俗習慣呢?各個地區又會有哪些不一樣的習俗呢?這裡小編就為大傢整理瞭立秋傳統習俗。希望能給大傢帶來幫助。
立秋傳統習俗
立秋節
立秋節,也稱七月節。時間在公歷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。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,到西郊迎秋,並舉行祭祀少嗥、蓐收的儀式,(見《禮祀·月令》)。漢代仍承此俗。《後漢書·祭祀志》:“立秋之日,迎秋於西郊,祭白帝蓐收,車旗服飾皆白,歌《西皓》、八佾舞《育命》之舞。並有天子入圃射牲,以薦宗廟之禮,名日軀劉。殺獸以祭,表示秋來揚武之意。”到瞭唐代,每逢立秋日,也祭祀五帝。《新唐書·禮樂志》:“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。”宋代,立秋之日,男女都戴楸葉,以應時序。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,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(見《臨安歲時記》),明承宋俗。清代在立秋節這天,懸秤稱人,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,以驗夏中之肥瘦。民國以來,在廣大農村中,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,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。還有以西瓜、四季豆嘗新、奠祖的風俗。又有在立秋前一日,陳冰瓜,蒸茄脯,煎香薷飲等風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