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拔罐中遇到的常見情況告你知】
文章分類:中醫養生
你也會想看的:【小兒哮喘的癥狀】
傳統的“走罐”療法,用新式拔罐更為方便。方法:在拔罐口塗適量潤滑油用紅黴素或以凡士林和甘油按適當比例調和),拔住,不宜太緊,緩慢移動罐體,可同時起到拔罐和刮痧的雙重作用。適用於面積較大且平滑的部位,如頸、肩部及腿部等,皮膚有破潰者不宜用此法。 在拔罐過程中,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:
1)青紫:拔罐後可見有的拔罐部位青紫,有的殷紅,有的則不變色。青紫及發紅部位往往病情較重,瘀阻較重。有時這些部位並非是疼痛最重的部位,隻要堅持在原處拔罐,青紫就會慢慢消退,疾病也能治愈。
2)發泡:這種情況比較多見。有的一日起泡,有的則至三五日甚至十餘日起泡。所起的泡有較為清亮的水泡,也有紫紅的血泡等。發泡現象多為局部病情的反映,一般受病情輕重一般瘀阻較重的發泡較快)、季節夏天較易發泡而冬季則較慢,這也是拔罐治療提倡“冬病夏治”的一個原因)、皮膚疏密一般皮膚細嫩的易發泡,如青年女性,而壯年男性則發泡較慢)等因素影響。正常生理條件下,血管內滲透壓和血管壁通透性處在一較恒定的水平,拔罐的抽吸很難將其改變,不易起泡。